被称为颐和园中鎏金铜牛为什么没有金
古代颐和园是清代皇帝的花园,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 年),原名清漪园。在颐和园内风景如画的昆明湖畔,其东堤廓如亭的旁边,安置有一尊清代大型铜牛,是游客喜爱参观的热点之一。大铜牛呈卧伏状,长1.8m,高1.2m,是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 年)铸造的,当时,铜牛全身鎏金,称为“金牛”。
清朝皇帝在铸造铜牛时的原意还在于镇水。在光洁的牛背上,清晰地雕铸着80 个篆体字的《金牛铭》“夏禹治河,铁牛传颂,义重安澜,后人景从。制寓刚戊,象取厚坤。蛟龙远避,讵数鼉鼋,溱此昆明,潴流万倾。金写神牛,用镇悠永。巴邱淮水,共贯同条。人称汉武,我慕唐尧,瑞应之符,建于西海。敬兹降禅,乾隆乙亥。”末尾有“御制”两字,说明是清代乾隆皇帝亲自下旨铸造铜牛并撰写铭文,铭文内容清楚表明铸牛以镇水患之目的。
当然,铜牛能镇水,只是古人的一相情愿,不过,颐和园铜牛还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主要是用来测量昆明湖水位,一旦,昆明湖水位接近铜牛基座时,就要发出预报,以防湖水发生水患,危及北京城。铜牛原先曾通体鎏金,但现今已不见外表之金色,为何?原来,这里也有一段辛酸史。
颐和园铜牛是我国现存最精美的古代铜牛,也是艺术水平和冶铸技术水平最高的古代铜牛。造型采用写实手法,雕铸得如同真牛一样,栩栩如生。铜牛卧伏于石座之上,牛头微向右,双耳竖起,双眼望着前面一览无遗的昆明湖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成为中外闻名的颐和园中一个著名的风景点。据说,原来是东堤铸铜牛,西堤建有“耕织图”的一组建筑物,寓意“牛郎织女”,但“耕织图”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用火焚毁,就只剩铜牛了。
也有传说,清后期重修颐和园时,曾设想将颐和园修成“天上人间”,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廓如亭畔铜牛象征牛郎,在昆明湖的另一边石舫旁,新修一座织女亭,铜牛头扭向西北,正冲织女亭,因而,可象征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构成一幅“天上人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