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民俗铜雕塑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20-11-06点击量:52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了农耕文化,农耕民俗铜雕塑更是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农耕文化最早来源于伏羲,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对大自然的天气变化,日月运行,风雨雷电,植物生长,等等都是一无所知,农事活动没有规划,生活上也是饥一顿饱一顿,伏羲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发现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运行,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四季更替的规律,伏羲根据这些规律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驯养家畜,获得了大丰收,生产出了大量财富,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被人们奉为神明。
后人根据这些规律,制定出24节气,人们根据24节气安排农事,指导思想及其来源就是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界进行仔细的观察,和自身实践中的感悟,总结出经验和规律,遵循这些经验和自然规律提前安排工作,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社会有序发展。
最初,人类在播种五谷时,主要采用刀耜火种的方法。这种方法效力很低,炎帝经过千辛万苦,反复试作,发明了用于耕地的耒耜。耒耜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开宗明义地说:“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看到荒地,就想种上菜,中国人喜欢去地里挖野菜,摘野果。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不管走多远,念念不忘故土,这都是农耕文化的基因已深入骨髓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