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像的历史变迁
在我国弥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宋代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菩萨形的弥勒佛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佛铜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大同小异,只是在佛头肉髻上略有不同。
乐山大佛(通高71米),此佛立于四川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上,又称“凌云大佛”。大佛双手抚膝临江端坐,雕像相好庄严,比例匀称,气魄雄伟,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万福阁内供奉的迈达拉佛,万福阁是雍和宫的第五进大殿,也是最后一正殿。阁中最令人瞩目的是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的弥勒像,全重约一百吨,是中国最大的独木雕像。佛总高26米,地上18米,地下8米,直径8米,立于汉白玉须弥座上,手持哈达,体态巍峨。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像,在西藏,强巴佛,是藏传佛教三世佛(即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佛弥勒佛)中的未来佛,主宰未来世界,因此倍受信徒膜拜。西藏札什伦布寺中的强巴佛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铜坐佛,有26.7米高,也是巨型雕塑中的珍品。当时由110个工匠花费4年时间才完成,共耗用黄金6700两,黄铜23万多斤,其它珍贵装饰则更多,是藏族工匠巧夺天工的杰作。
大约在五代以后,寺院中开始出现大肚子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说唐朝时,明州奉化的龙溪上漂着一捆柴,柴上有一幼儿,有恻隐之心人将其救起,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长在长汀村,故号"长汀子"。 后来,这孩子长大剃度到香火鼎盛的岳林寺。出家后,他总随身带着一个大布袋云游四方,人称"布袋和尚"。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这样一尊弥勒像,所雕的弥勒佛像倚坐于山崖上,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们,人们见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