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佛像中的大肚布袋弥勒佛寓意
弥勒佛铜佛像是三世佛中最后一位即未来佛,现在寺院山门常见的铜雕笑脸布袋和尚,就是为一般人所熟知的弥勒佛雕塑造像;两旁意寓深远的对联,为人津津乐道。
在五代、两宋时期的佛教流变中,弥勒菩萨像能够迅速转化成为典型的佛造像,是佛像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佛教信徒寻求归宿的最终抉择,同时又是一些人取代封建王朝的宣传需要和政治需要"布袋和尚是我国佛教中的一个典型造像,也是对我国弥勒造像世俗化影响最大的佛教。
传说"约在唐宣宗和昭宗时,浙江奉化农民张重天收养了一个八岁小孩,名叫契此"与人比赛插秧,能够挥手而就"契此长到十八岁时,出家到二里外的大桥镇岳林寺当了和尚"他当和尚后,总有一个布袋和锡杖紧随其身,众人称他为“布袋和尚”他背着袋子,在街坊田野拾废物,常唱道:“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有人笑他的布袋是垃圾袋,他又唱道:“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虽然契此已经出家,但他却不守佛门的清规戒律,经常吃荤,有人给他吃鸡蛋,他便唱道:“混浊乾坤一口饱,也无皮血也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人间受一刀”虽然歌词通俗简单,却包含了深刻的禅意"奉化岳林寺由于是布袋和尚的出家之地,后人又认为他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这里就成为最早塑造布袋弥勒佛像的地方。
后来,供奉布袋和尚的行为迅速在各地的佛寺传播开来"对于布袋弥勒形象较早的具体记载当数南宋的普济和尚"因为他与契此是同乡,十九岁时也在岳林寺出家为僧,圆寂于七十五岁,生前撰写了近一百万字的’五灯会元"他在这部著作的“应化圣贤”一节中,详细地记载了明州布袋和尚的体貌特征"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